54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4看书网 > 老舍之谜 > 第四章 海外之路

第四章 海外之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这里,老舍讲授的课程包括口语、翻译、历史、道教、佛教和唐代爱情小说等。

学生也有整班上课的,大多是军人,会一种语言每年能加金一百英镑,或继续在国内任职,或派往外国占领地。大英帝国野心勃勃,如此处心积虑地训练人才!这形成老舍救国救民,必先改革教育的思想,写进了后来的《二马》、《猫城记》中。

1925年春,老舍搬到荷兰公园圣詹姆斯广场31号,与汉学家克莱门特·艾支顿合租一层小楼。此人曾是牛津大学补习学校教员,颇有才华。老舍遇见时,逢他闹离婚被解职,很落魄,他提议“交换知识”,让老舍教他中文,他教老舍英文,住在一起。二人便合租了,建立了深厚友谊,是老舍在英国最亲密的朋友。

老舍在伦敦共呆过5年,在这里就3年。他帮助艾支顿翻译了《金瓶梅》,写出了两部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半部《二马》。

2003年1 1月,这里遂被英国遗产委员会正式镶上圆形蓝牌,列为“名人故居”。老舍成为了第一位在英住所被定为“名人故居”的中国作家。其创意则源于舒乙。

在英国,故居被镶挂蓝牌的名人需要具备的条件比较苛刻:需是业内多数成员公认的杰出人物;为人类福祉做出过重要和积极的贡献;具有一定知名度,可为“才识广博”的过路人认出;诞辰超过100年并且已经逝世;如是非英国公民,则还应具有国际声望或在本国声名卓著;且在此居住的时期是其生平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无疑,老舍符合以上条件。

1997年12月5日,老舍的儿子舒乙,便委托旅英华人陈小滢女士处理相关法律事宜,又经中国驻英大使馆从中斡旋,大英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弗兰斯·伍德(France Wood)女士等英国的中国通推介,经6年努力,才如愿以偿。

在这里,通过艾支顿,老舍认识了许多英国朋友,善良、务实、独立、勤苦,都富有才华,懂几国语言,却就是找不到工作。那些远不及他们的人,找个事情做,就更难了!

老舍自己的薪水一年也才250英镑,不够一个普通学生的生活费,还得寄钱养活老母。

有一次多寄了一点,就不够了,只好请朋友代付两周的房钱。

1928年秋,老舍搬到托林顿广场14号公寓,这里条件很差,租着的都是穷人、苦学生,使他切身体会到中国人在异国的生活状况。

1929年春,为省房租,老舍再搬至蒙特利尔路,度过最后半年异国生活。那是个交通不便的地方,到学校需转几次车。按合同,7月31日期满。他忙申请至到80磅回国旅费,看望了朋友,6月底就离开伦敦,花一个多月时间,游览了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最后在巴黎住下,想找个工作,适逢经济恐慌,大小企业破产,失业者巨多,一个多月后离开了。

幸亏这里的朋友还拿着老舍几个钱,仅够买三等票到英属殖民地新加坡。他就开路走了。

行二十余天,到达后,他身无分文,决定先去商务印书馆。语言不通,他不认路,由着车夫往前拉,巧的是商务印书馆恰在这条路上,他高兴地下来,找到经理,介绍了自己,说是《小说月报》的作者,说明来意。

经理很客气,把他辗转介绍到一家华侨中学做教员。

他的学生十五六岁,肤浅,思想上却很激进,让人觉得新思想不在西方,而在东方。

他在那里呆了近半年,合约到期了,有人从中破坏,他干不下去,加上母亲不断来信,2月底,他只得离开那个给了他“魔力”的地方.在1930年3月到达上海。

后在母亲催促下,搭船北上,于4月19日,回到阔别已久的北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