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曾磊骨子里不是个伤春悲秋的性子,面上再如何装作不在意,终究还是无法真正释然。
曾磊并非心怀怨怼,只是换作任何人,生父私德有亏,生母憎恨亲子,恐怕也难免介怀身世。
如果不是嫡母待他宽厚,长兄一路扶持,曾磊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见曾磊面上难掩抑郁之色,萧氏也不禁默然,由他扶着又绕着年后新挖的池子走了小半圈,见他面色缓和了些,才又另提一事,也是免得他继续伤怀身世的意思。
“说起来,家里也该请先生了。西北这些年不太平,等闲好先生也不去,你的两个哥儿之前难免耽搁了,这次他们跟着你回来,正好补补落下的功课。”
本朝承平日久,朝中风气渐渐重文轻武,武将又大多不如文臣善辩,朝议每每落入下风。
日积月累,即便是曾家这样世代领兵的勋贵世家,在传授子弟武艺兵法之余也不敢轻忽经史子集。
闻言曾磊脸色就是一僵,不过这一回却不是伤怀,而是纯粹噎的。
与夫人蔡氏成婚时,曾磊人已经在西北军中,身边都是一群大老粗,自然也不讲究什么学识。
后来二人连育两子,蔡氏还偶尔忧心儿子们的学业,曾磊完全就是放任自流。他这个做老子的尚且一看书本就犯困,为此不知道挨了长兄多少罚,又怎么会硬逼儿子们去受那份罪。
曾磊本能的想要帮儿子们推脱,话还没出口就想起儿子们日后是要留在京城的。历来大将领兵在外,家眷留居京城乃是惯例,他能够把妻儿留在身边这么久已经是占了战事突然的便宜。
如今他西北军权在握,这次再回边塞必定不能再携妻带子。
既然要在京中长住,那就不能再如先时那般放任自流,也该正经进学,日后也好做个儒将。
“母亲说的很是,是儿子思虑不周。”
曾磊还是很想得开的,横竖又不是逼他自己入学堂,想通之后面色立即恢复如常。不过提起了臭小子们,他顿了顿还是多了句嘴。
“侄女们呢?福娘说起来也六岁了,之前在清远侯家咱们管不着,如今是不是也该请个女先生回来?”
能让曾磊不顾自己“对嫡支一应事体皆不管不问”信条的,也就是侄女福娘。
即使他不曾把话说到明处,也早就打定主意要照拂这个侄女到他再也无能为力的那一日。
萧氏闻言不由轻笑摇头。
以老三的为人,他敢提这个话就是已经有了准备,绝不是单单说嘴而已。
“亏我还当你是专门来陪我这个老太婆说话的,原来你在这儿等着我呢 。说吧又备下了什么好东西偏你大侄女?”
儿孙自有儿孙的缘法。
老三肯对福娘好,那是老大当年结下的善缘,是福娘应得的福报,萧氏欢喜还来不及。
至于二房的看法,老三肯挑个二人单独说话的时候提起此事,就是存了家和的善念,萧氏当然不会提什么让他对小辈们一视同仁之类的话。
想起聪慧懂事的大侄女福娘,曾磊不由微微一笑:“母亲离得远不知道,舅母身边的嬷嬷年前放了出来,儿子手还算快,就抢了回来。到时候母亲教导侄女,她们也能打个下手。”
曾磊口中的舅母,就是萧氏娘家大嫂,肃国公府老夫人。
他虽然腻烦高门中愈发繁琐的规矩礼制,觉得有些自诩钟鸣鼎食之家的人家教养女孩儿的法子全是狗屁,却也晓得男女终究有别,不把该学的吃透了,吃亏的还是自己。
萧氏这回着实对老三是刮目相看。
她与箫老夫人是多年的姑嫂,对那位老嫂嫂的为人品性再清楚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