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从小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孩子长大后更好地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哈佛教子箴言
发散思维又被称为辐射思维法,它所指的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从各个角度进行设想,提出不同的看法,寻找各种尝试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的结果多样,具有新颖性、多端性、伸缩性和精细性的特点,而这些正是创造能力所要具备的独特性。
哈佛故事
杰尔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别看杰尔年龄很小,但是他做事情总是喜欢标新立异,从不同的方向出发。
每当他看到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都会用手拖着自己的小下巴,歪着脑袋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呢?如果那样做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如果想不通,他就会自己亲自去实践。实在不行了,他就去问爸爸妈妈,并让他们代替自己做实验等。
杰尔的爸爸妈妈知道儿子喜欢发散性地思考问题是一件好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特别注意培养儿子的这种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地耐心且详细地给他讲解,必要的时候,真的会带他一起做实验。
有一次,他看到爸爸在厨房中切苹果,自己就站在一边观看,并且歪着脑袋不知道在想什么。爸爸看到后,笑着说:“杰尔,你是不是又在想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呢?”
杰尔这次不想告诉爸爸,想要自己解决心中的疑惑,就对爸爸说:“没什么,爸爸,你去忙吧。”
爸爸点点头,走出了厨房。小杰尔拿起刀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样切苹果,决然看到了一个五角星。于是,他兴奋地大声叫了起来:“爸爸!快来看,苹果里面居然有个五角星!”
爸爸很奇怪,怕杰尔出什么危险,赶紧走过去。爸爸一看,原来,孩子没有像大人那样把苹果纵向切开,而是横向拦腰切开,这样,苹果的横切面看上去就好像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
爱心课堂
我们总是习惯于纵向切苹果,从来没有想过横向切开试试。这不免让人感叹,吃了这么多年的苹果,从没有像孩子一样发现过,苹果里面也会有五角形的图案。
但是,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多角度的。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于是便换了一个角度切苹果,最后就发现了很多连大人都没有发现的秘密,这就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发散思维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与老师都对孩子的好奇、求知、探索的兴趣与创造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对孩子的活动不仅限制多,而且责备也多,使孩子感到周围环境对他的压力,严重挫伤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一个人创造精神与才干强不强,与发散性思维密不可分。
3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深层思维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孩子的动作协调起来,为今后发散思维打下基础。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有趣、愉快的游戏环境,让他萌发思考的兴趣,并且尽量让他自己动手操作,使孩子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从而在娱乐中帮助宝宝形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幼儿发散性思维如思想的闸门,一旦被打开,思路极其宽广,这正是幼儿具有很强的创造潜能的反映。所以,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成长为富有创造精神和才干的灵活孩子。
教育小妙招
哈佛教育专家曾经对人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人的创造力与发散性思维密切相关,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的思维。
由此可见,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造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应该围绕以下三种技能展开。
·流畅性
流畅性主要是指,孩子能在短时间内对某件事表达出的不同观点和设想的连贯性。事实上,事物的表现形式只是用来展示事物性质的一种方式,而事物的实质完全可以用很多种形式来表现。
例如,同样是饥饿,婴儿可以用哭来表现;能说话的孩子就会通过语言直接告诉父母,用此表示自己的饥饿;成人则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加以忍受。
这就告诉我们,同样的一件事就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无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不要只拘泥于一种方式,而是寻找多种解决方案。
·灵活性
灵活性主要是指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家长要想培养孩子这种灵活能力,就应该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考虑问题。这对于创造潜能的激发非常关键。
·独创性
独创性主要是指对于一件事,孩子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有意培养孩子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哈佛语录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需要在对婴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扬弃传统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和获得一个全新的世界。
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需要父母在平常的生活中多用心,多留心。
——哈佛教育箴言
创造力就像我们每天说不同的话一样,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学会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去想问题或做事情。当很多成年人被问道:“你具有创造力吗?”回答往往是“没有”或“仅有一点点”等。
但这样的回答难免让人遗憾。我们都知道,孩童时期的人几乎都具备创造潜能,但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激发自己的潜能,这才导致孩子成人之后,创造力消失殆尽。所以,这就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孩子在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孩子创造潜能的激发,不要让他再重走我们的老路。
哈佛故事
霍特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平常遇到事情非常喜欢动脑筋。而且他动脑筋想事情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常常从事情的反面出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逆性思维。
有一次,在上有趣的实验课的时候,老师掏出一枚金币,指着玻璃器皿中的溶液问学生:“刚才我对你们已经讲过这种溶液的性质,现在,我把这枚金币扔进去。你们想一想,金币会溶化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回答不上来,只好仰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
老师笑着看了看他们,刚准备给他们详细解释一下。
没有想到,坐在第一排的霍特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我知道,金币肯定不会溶化!”
“你回答得非常好,”老师高兴地表扬了小霍特,赞许地说,“今天的课,你一定听懂了。”
“其实,我什么也没有听懂。”小霍特低下头笑声地说道。